近日,贵黔国际医院上演了一场“多学科联手+公益助力”的生命奇迹——通过MDT(多学科协作)机制与公益力量的深度融合,成功将一位与甲状腺癌苦战九年、濒临绝境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。
这场跨越多个科室的诊疗行动,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,更将医院技术、服务、形象三大品牌的高度、温度与厚度完美融合,充分彰显了以患者为中心、多方协作、勇于担当的现代医疗精神。
九年抗癌,找寻最后希望
2016年,49岁的蔡先生因发现颈部肿块11个月,在当地医院确诊为甲状腺癌侵犯喉和气管,并接受了“双侧甲状腺全切+双侧中央区和颈侧方清扫+喉切除+气管永久性造瘘术”。
术后,他不仅失去了发声能力,还出现了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,如声音嘶哑和低钙血症。后续两次碘-131治疗与一次造瘘口扩大术,进一步加重了他的身体负担。
2017年,复查显示蔡先生的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,由于经济困难,他无法承担进一步的治疗费用,导致病情无法得到控制。直至2025年6月,仅携带1000元的他,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前往贵黔国际医院乳腺甲状腺科门诊求助。
乳腺甲状腺科
MDT机制,多科室定制方案
蔡先生入院后的检查结果显示,其甲状腺癌术后双颈侧方、口咽旁存在多发转移淋巴结,PET/CT还提示双肺多发转移结节——若不及时干预,颈部转移病灶可能堵塞气管造瘘口与食管,直接危及生命。
针对这一复杂病情,贵黔国际医院迅速启动MDT诊疗机制,乳腺甲状腺科杨新华教授团队牵头,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、麻醉科等多科室专家开展多轮病例讨论。
从学科分工到风险防控,方案细节逐一敲定:口咽旁间隙高位转移淋巴结切除难度大、咽瘘风险高,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负责;气管造瘘术后的特殊插管需求,则由麻醉科团队制定创新方案,确保麻醉安全。
手术团队为患者精心实施手术
公益力量,破解经济难题
就在诊疗方案确定时,手术费用成为蔡先生的新难题。杨新华教授了解情况后,第一时间协助其向贵州红十字贵黔国际人道公益基金提交资助申请,基金快速响应,为其解决了费用困境,让手术得以按计划推进。
2025年8月6日,手术正式开始。麻醉团队首先克服了麻醉插管的难题,在蔡先生清醒状态下完成消毒铺巾,随后在无菌条件下经气管造瘘段气管插管,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。
手术台上,杨新华教授与刘皓希副主任携手,率先开展了左颈侧方Ⅱ、Ⅲ、Ⅳ区及右颈侧方Ⅱ、Ⅲ、Ⅳ、V区的淋巴结清扫术。
当手术推进至左侧口咽旁间隙的高位转移淋巴结时,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张学渊主任,凭借数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,在狭小的手术空间内,以精湛的手感仔细探查,并成功切除了目标淋巴结,术中出血量远低于预估。
历经长达8小时的艰苦奋战,手术团队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顽强的毅力,成功完成了全部手术步骤。这场手术的成功,是多学科协作的胜利,也是贵黔国际医院医疗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。
贵黔国际医院门诊大厅
护航康复,彰显医疗温度
术后,乳腺甲状腺科的护理团队对蔡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全程密切监测,从伤口护理到康复训练,每一项都细致入微,及时规避了并发症的风险。在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下,蔡先生恢复情况良好,顺利达到了出院标准。
出院当日,蔡先生向杨新华教授团队赠送一面写有“妙手仁心除病痛,多科协作显担当”的锦旗,并通过微信文字反复表达感谢:“贵黔国际医院的医生护士比亲人还亲,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!”
此次救治案例,既是贵黔国际医院疑难重症诊疗技术的一次实践,也是MDT模式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生动体现——通过多科室协同打破诊疗壁垒,结合公益力量传递医疗温度。未来,该院始终秉持“造福百姓 贡献国家”的办院思想,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,提升诊疗技术水平,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贵黔国际医院全景
作者 吴正竹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艳
编辑 汪盈平
二审 龙艳
三审 杨国军
郑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